Monday, September 12, 2005

呼吁制定社区学校制度按人口增建学校

黄凌风

雪隆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根据《2020年雪兰莪州结构蓝图草案》的预测,2000年至2020年,雪州将激增318万人口(419万增至737万),其中增加的220万人口(69.3%)将居住在雪州中部地区,即巴生县、八打灵县、鹅唛县和乌鲁冷岳县,都是华小严重短缺的主要地区;2000年至2020年,该4个县区的人口将从342万人增至562万人。该会指出,根据有关蓝图草案,在2000年至2020年间,雪州须增加423所小学和3千133英亩小学保留地。

“尤其是巴生县、八打灵县、鹅唛县和乌鲁冷岳县,就须增加293所小学和2千172英亩小学保留地。但是,雪州结构蓝图草案却不说明须增加的各源流小学数量和学校保留地的分配,同时避而不谈增建华小,不协助解决华小短缺和学生拥挤问题,反而推行落实'最终目标'的宏愿学校以取代增建华小。”

华小学生密集度超出标准
该会表示,在2004年,巴生县、八打灵县、鹅唛县和乌鲁冷岳县共有263所国小共26万7千288名学生,而57所华小共有9万4千512名学生,另外42所淡小也有1万9千421名学生。

“平均每一所国小学生1千零16人,华小1千658人,淡小462人。但是,根据教育部和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城乡规划局的标准,每一所小学可容纳420至1千零50名学生(12至30间教室)。由此可见,华小的学生拥挤密度远远超出政府的标准。”

该会也指出,根据雪州结构蓝图草案的学校规划标准,每7千500名人口就须设立一所拥有至少7.5英亩校地的小学。

雪州缺87所华小
“据此估计,单单是雪州中部地区(即巴生县、八打灵县、鹅唛县和乌鲁冷岳县),目前就需要144所华小,但现在只有57所华小而已,严重缺乏87所华小。据估计,增建这87所华小共需要645英亩学校保留地。”该会表示,雪州结构蓝图草案也设下目标,要在2020年时达到每一所小学800名学生和每班25名学生的标准,以符合雪州发展成为先进州的地位。

“但是,目前在华小严重短缺的地区,就有许多华小的学生拥挤密度已高达每班40至50名学生,而且平均每所华小则有1千658名学生。因此,在没有增建足够华小的情况下,华小的学生拥挤问题日渐严重,也远远超出政府的标准,对教学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该会指出,随着直至2020年的大幅度人口增长,估计人民对华小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如果在不增建足够华小的情况下,而实行雪州结构蓝图草案所要达致的全日制教学,这将导致华小短缺和学生拥挤问题更加恶化严重,甚至会造成大量学生丧失就读华小的机会。”该会认为,这将剥夺人民就读华小或接受母语教育的基本权益,同时不符合发展雪州成为先进州的地位。

教育部只注重国小
该会也表示,虽然《1996年教育法令》并没有禁止增建华小,但是根据至今的实况来看,教育部只注重增建国小,漠视华小和淡小的增建。

“华小的增建往往是以个案方式处理或通过全国大选才获得批准。由此可见,教育部、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各地城乡规划局和教育局,都缺乏协调,没有根据人口增长和教育需求来制度化地规划和增建华小。”

该会认为,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各地城乡发展蓝图应根据社区学校制度,提出规划和增建各源流学校的建议,即以社区学校原理、人口结构和居民对各源流学校的需求,作为分配学校保留地和设立各源流学校的准则,并修改现有的学校规划指南以涵盖增建各源流学校。

人口增长及教育需求
“此外,雪州结构蓝图应按人口增长和教育需求,提出规划和增建各源流学校的建议,并纳入各区的地方蓝图内,包括建议在有需要的地区或新房屋发展区增建足够的华小。这将方便当地居民和教育局根据雪州结构蓝图和各地方蓝图的有关建议和资料,向教育部提出增建华小的计划。”

该会希望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各有关当局互相协调以增建足够的华小,解决华小短缺和学生拥挤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政策和各地发展蓝图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权益,以及公平合理地发展各源流学校。这有利于丰富我国多元社会的特色,发挥竞争优势,同时促进我国的多元开放、民主人权、国民团结、社会和谐及国家进步。”

因此,雪隆董联会针对《2020年雪兰莪州结构蓝图草案》,在以下6项课题提出15个建议:

1.制定增建各源流学校的社区学校制度
* 制定一个涵盖增建各源流学校的社区学校制度,即根据社区学校原理、人口结构和居民对各源流学校的需求,来分配学校保留地和设立各源流学校。
* 修改现有的学校规划指南,以制定一个涵盖增建各源流学校的新指南。
* 确保各房屋发展计划有纳入增建各源流学校的需求。
*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以提升各源流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成效。

2.按人口增长和教育需求规划和增建各源流学校
* 包括在有需要的地区增建足够的华小,以利落实全日制教学。
* 尽早制定和公布增建华小计划。

3.2000-2020年各源流学校的需求与供应
* 规定学校的规划和增建必须根据社区学校制度及涵盖各源流学校,并纳入在雪州结构蓝图下制定的各区地方蓝图内。
* 必须列明2000-2020年各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分布,以及各源流学校的需求与供应,包括学校数量、校地分配、建校地点和时间表。
* 估计目前巴生县、八打灵县、鹅唛县和乌鲁冷岳县须增建87所华小共需要645英亩校地。因此,政府应协调有关增建87所华小和提供校地的工作。
* 有关当局应建议在有需要的地区增建足够的华小。

4.增建各源流学校和提升学校设备以落实全日制教学
* 支持“一所小学对1千名学生”及在住宅区兴建学校的政策,但必须涵盖增建各源流学校和提升学校设备的建议,以利落实全日制教学。

5.解决校地不足和共校问题以利学校发展
* 协助有关学校解决问题,包括提供校地和简化批准程序。

6.以“社区学校”和“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代替“宏愿学校”
* 强烈反对落实《1956年拉萨报告书》单元化教育政策“最终目标”的宏愿学校计划,并要求废除有关规划和增建宏愿学校的政策和计划。
* 改以增建各源流学校的“社区学校”制度及推行“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代替宏愿学校。
* 同时也应通过社区层面来提升社区各族居民的团结友爱和睦邻精神,以及改善社区的设备、组织、教育、环境和生活素质。

公众人士可从即日起到董教总网站下载由雪隆华校董联会所提呈的备忘录完整内容。

Thursday, August 25, 2005

孩子教育不能再等待

陈汉国 星洲日报 25-08-05

华人人口密集的城镇,每年都重复上演华小学额严重爆满,华裔子弟入学无门的困境。幸运被录取的也要面对师资设备短缺和课室拥挤不已的窘境。

理论上,政府应该根据社区的教育需求,依照“每个社区都有权拥有本身所需的教育源流的学校”的原则设立学校。可是独立以来,华社每年要不断地为华小筹款、寻觅校地、购置校地和筹建校舍等,到底这些教育建设的工作应该是谁的责任?

虽然房屋与地方政府部的学校规划指南写明:每有7500名居民的社区就必需建一所小学,校地5至10英亩,最多容纳150名学生,学校离住家0.4至0.8公里,或步行10分钟路程到学校上学,可是现在这个标准只是用於建国小。华人需要承担同样的建国义务,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上,却没享有平等的发展与地位。

虽然华裔人口增长,华小数目却减少。1968年有43万华小生在1332所华小就读。截至2003年,华小生人数虽然增加21万名至64万人,华小却减少了45间,只剩下1287所。

华文教育在资源上没有获得合理的分配,导致华裔子弟入学成为问题,上学面对烦恼。大部份华小生须舟车劳顿到社区外的华小上学,家长被逼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每年还有数千名华裔子弟被拒於华小门外,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这种情况已完全违反我国宪法第152条赋予全体人民不分种族地教授或学习母语教育的权利。

多年来华社对政府没有公平、合理地对待华文教育感到失望。华文教育是华族文化的根基,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民族堡垒,华社为华小所付出的努力与血泪,不是友族同胞可以了解的。华族对华文教育的执著与顽固,华社经营华教路途坎坷的切肤之痛,是每一个爱华教的华人都感同身受的。

华小绝不是团结人民的绊脚石,各种施政偏差与不公平的措施,才是造成国民“两极化”的主要因素。团结全民最主要的关健是必须建立在各族互相尊重及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种族主义为中心点。只有在平等及毫无歧视的基础上,才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各民族团结。

政府要实行的华校迁校计划并不能解决城市地区华小的不足。况且迁校的做法一旦成为政策,应该根据人口增长及社区教育需要来建设华小的正确管道将被阻绝,这将导致日后要增建华小的数目被限制。另外在国小教授华文的方案并不能取代华小,因为华裔子弟要接受的是全面的母语教育。

政府宣布第9大马计划会让各族分享国家的财富,但如果不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华小,没有改变一向来华教发展与基本权利面对的行政偏差,这样的美言只是画饼让华人充饥吧了。唯有把建华小纳入城市规划的发展蓝图内,采取制度化的建校方案,华小短缺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政治人物讲要增建或搬迁华小,往往是季节性的辞令,要落实可能还要等数十年,但是对华裔家长来说,增建华小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孩子们的教育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