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5, 2005

孩子教育不能再等待

陈汉国 星洲日报 25-08-05

华人人口密集的城镇,每年都重复上演华小学额严重爆满,华裔子弟入学无门的困境。幸运被录取的也要面对师资设备短缺和课室拥挤不已的窘境。

理论上,政府应该根据社区的教育需求,依照“每个社区都有权拥有本身所需的教育源流的学校”的原则设立学校。可是独立以来,华社每年要不断地为华小筹款、寻觅校地、购置校地和筹建校舍等,到底这些教育建设的工作应该是谁的责任?

虽然房屋与地方政府部的学校规划指南写明:每有7500名居民的社区就必需建一所小学,校地5至10英亩,最多容纳150名学生,学校离住家0.4至0.8公里,或步行10分钟路程到学校上学,可是现在这个标准只是用於建国小。华人需要承担同样的建国义务,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上,却没享有平等的发展与地位。

虽然华裔人口增长,华小数目却减少。1968年有43万华小生在1332所华小就读。截至2003年,华小生人数虽然增加21万名至64万人,华小却减少了45间,只剩下1287所。

华文教育在资源上没有获得合理的分配,导致华裔子弟入学成为问题,上学面对烦恼。大部份华小生须舟车劳顿到社区外的华小上学,家长被逼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每年还有数千名华裔子弟被拒於华小门外,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这种情况已完全违反我国宪法第152条赋予全体人民不分种族地教授或学习母语教育的权利。

多年来华社对政府没有公平、合理地对待华文教育感到失望。华文教育是华族文化的根基,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民族堡垒,华社为华小所付出的努力与血泪,不是友族同胞可以了解的。华族对华文教育的执著与顽固,华社经营华教路途坎坷的切肤之痛,是每一个爱华教的华人都感同身受的。

华小绝不是团结人民的绊脚石,各种施政偏差与不公平的措施,才是造成国民“两极化”的主要因素。团结全民最主要的关健是必须建立在各族互相尊重及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种族主义为中心点。只有在平等及毫无歧视的基础上,才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各民族团结。

政府要实行的华校迁校计划并不能解决城市地区华小的不足。况且迁校的做法一旦成为政策,应该根据人口增长及社区教育需要来建设华小的正确管道将被阻绝,这将导致日后要增建华小的数目被限制。另外在国小教授华文的方案并不能取代华小,因为华裔子弟要接受的是全面的母语教育。

政府宣布第9大马计划会让各族分享国家的财富,但如果不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华小,没有改变一向来华教发展与基本权利面对的行政偏差,这样的美言只是画饼让华人充饥吧了。唯有把建华小纳入城市规划的发展蓝图内,采取制度化的建校方案,华小短缺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政治人物讲要增建或搬迁华小,往往是季节性的辞令,要落实可能还要等数十年,但是对华裔家长来说,增建华小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孩子们的教育不能再等了!